本文選自|新東方家庭教育
(資料圖)
ID|xdfjtjy
作者|肉肉媽·主創團
播音|武冰潔
視覺設計|王榮佳、樊薇
欄目主持|杜潤楠
暑假期間,我們姐妹三個在大姐家聚齊。
兩個外甥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大姐開始數落大外甥:
“現在玩得歡,開學前該著急補作業了。”
“天天就知道玩,學習也不見你這么積極。”
說到這兒,大姐轉頭問二姐:“沒見你催你家孩子學習,他不用操心啊?”
見二姐點頭,大姐繼續問:“有啥秘訣沒?”
二姐看了一眼情緒越來越低落的外甥,對大姐說:“孩子高興的時候,我從來不說掃興的事。”
有一種父母
總見不得孩子高興
看過一個視頻,為了給媽媽演奏《生日快樂歌》,女兒努力練習拉小提琴。
她以為媽媽聽完后一定會驚喜地說:“我的天,是生日快樂歌耶!”
然而令人窒息的一幕發生了,媽媽的第一句話卻是:“你本來可以彈得更好。”
女孩表示抗議之后,媽媽不僅沒停止批評,反而變本加厲:“在你表現最好的時候,才能得到我的認可。”
視頻的最后,女孩無奈地說:“我再也不想拉小提琴了。”
視頻下方的網友們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為什么父母寧可打擊批評孩子,也不愿意說一句鼓勵支持的話?
這或許跟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
我大姐上學時候成績不太好,沒考上大學。
步入社會后她才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努力了幾年終于拿到了成人自考本科文憑。
因為自己走了彎路,所以她希望改變孩子的命運。
從大外甥出生起,大姐就辭職回家,把全部時間和心力都花在了培養孩子上。
每當大外甥抱怨學習任務太多、玩耍時間太少的時候,大姐就會嘮叨他。
他們越希望孩子未來能夠獲得幸福,就越擔憂孩子在本該成長的年齡沉迷于快樂。
似乎只有不斷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才有動力學習。
于是,他們總會在孩子最放松、最驕傲的時候,向孩子展露現實的殘酷。
父母的本意是督促孩子進步,殊不知刻意中斷孩子的快樂體驗,帶給孩子的不是動力,而是傷害。
見不得孩子高興
毀掉的是孩子的內驅力
網上流傳一個視頻。
女兒對爸爸說:“有時候你老是讓別人不開心,這是一個缺點,你能改掉嗎?”
“不能。”爸爸斬釘截鐵地拒絕了。
他給出的理由是:“我現在就要讓你經常不開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潰。”
女孩抹抹眼淚,委屈地反駁:“小孩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
其實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孩子自己發揮主動性去探索的。
長此以往,小女孩口中“不開心的病”將會成為現實。
在社會富裕繁榮的今天,仍有父母過度強調外力驅動,對孩子耳提面命。等到孩子上了大學,他們才發現,一個人真正變好是自我驅動的結果——幸福的人生不是毫無方向地努力,而是帶著快樂學習,帶著熱愛工作。
所以想讓孩子恢復對人生的掌控感,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將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激發孩子內在的能量。
允許孩子高興
才能養出積極主動的孩子
孩子的內驅力從哪里來?心理學自我決定論認為,自驅力主要來自于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純興趣(我相信我能做到)
第二個是自我效能感(我想通過自己來做到)
第三個是連接感(我有信任的人支持關心,并能彼此分享)
放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具體為三件事:允許孩子做他熱愛的事情,多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鼓勵。
允許孩子高興,才能養出積極主動的孩子。
首先,允許孩子做他熱愛的事情。
有一句話是“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想讓孩子主動做一件事很簡單,只要有興趣,他就會立刻行動,并且能夠堅持下去。
孩子的興趣五花八門,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天賦,尊重孩子的喜好,支持孩子邁出主動做事的第一步,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驅力。
其次,多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有研究認為,孩子在欣賞自己的成功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種獎勵激素,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
父母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實現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可以不斷地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
激發孩子內驅力,根本不需要外在的獎勵和懲罰,因為成就感是最好的催化劑。即使取得了小小的成績,孩子也會感受非常棒,相比那些外在的,孩子更享受這種內在的喜悅。
更值得一提的是,成就感是可以遷移的。
在擅長的領域,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那在不太擅長的領域,這種內在的自信能夠驅動孩子往前走。
最后,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偉大一步:尼爾?阿姆斯特朗》中提到一個故事。
6歲小男孩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到月球上去!”
聽到兒子的童言童語,媽媽沒有打擊他,而是微笑著說:“好啊,只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回來,回家吃晚飯。”
媽媽這句愛的鼓勵,更加堅定了小男孩的夢想。
33年后,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時,面對記者最想說什么的提問,他說:“媽媽,我會準時回家吃晚飯。”
父母無條件的信任和關愛,是點燃孩子內驅力的關鍵。
那些跟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內心會有無盡的力量,會更加積極地去探索未知,因為他們知道,任何時候父母都會在身后支持和鼓勵自己。
孩子也會愿意向父母傾訴、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時朝著父母的期待,成為終身學習、熱愛生活的人。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父母拿著鞭子追著趕著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愿前進的力量。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很糟糕,而是想方設法幫助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喜悅,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本文作者|肉肉媽·主創團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