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漢文帝登基以后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在中國歷,元宵節熱鬧非凡,歡樂氣氛超過春節。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出門賞月,燃燈放焰,舞龍燈,舞獅子,擊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蹺,猜燈謎,飲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慶,其樂融融,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
現在元宵節沒有單列出來,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但這兩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有所區別,春節更注重家庭內部,元宵節則是社會化的,是全民的。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最喜歡是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正月十五為何要吃元宵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史料記載的,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與大臣周勃、陳平等平息了呂氏家族叛亂,這天恰是正月十五。劉恒為慶祝勝利,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于是把這天定為元宵節,家家戶戶吃一種用糯米做成帶餡的球形食物,寓意合家團圓。
另一種說法則是民間傳說:春秋末年,楚昭王在歸家途中發現江中漂浮著一個白色圓物,令人撈起后剖開,瓣紅如胭脂,香味撲鼻,食之味道甘美。
昭王令大臣請教孔子。孔子說:“此為浮萍果,得之者主復興之兆。”這天正是正月十五,楚昭王大喜,令人以面粉按此果形狀仿制后食之,以圖圓滿吉祥。從此,正月十五吃元宵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