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頑固派的狠毒,表達了對維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兩句抒發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獄中題壁的原文及賞析
獄中題壁原文:
(相關資料圖)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獄中題壁的賞析:
獄中題壁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愿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但作為銳意除舊布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獄中題壁中運用的典故概述
“望門投止思張儉。”張儉,東漢人,任山陽東部督郵,因彈劾為非作歹、殘害百姓的宦官侯覽,受到社會敬重。后被迫逃亡,看到哪里有人家就去投宿,人們冒著破家滅族的危險接待他。本句寫對流亡在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的思念,期望他們像當年的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接待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杜根,東漢人。安帝初年任郎中。當時鄧太后臨朝執政,重用外戚。杜根上書太后,要求歸政皇帝。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裝進袋子,在殿上撲殺。執法者因欽仰他的為人,命施刑者不用重力;
杜根當時死去,但隨后蘇醒。鄧太后命人檢查,杜根裝死三天,隱身逃亡,在外當酒保。鄧太后死,安帝親政,鄧氏人或誅或逐,杜根復出為侍御史。本句寫對同時被捕的維新黨人的期待,希望他們中有人能像杜根一樣,雖受酷刑而仍能忍死生存,在倍歷困厄后終得勝利。西太后發動時,與譚嗣同先后被捕的尚有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