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為后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貞觀之治出現有哪些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間的戰爭破壞了生產,人民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復生產和安定生活,這事貞觀之治產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貞觀之治出現的表現是什么
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中外交往的頻繁。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并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貞觀之治的歷史意義
1、貞觀之治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貞觀之治期間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