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史記》,是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史記的體例幾種
五種體例分別是:“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的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史記的影響是什么
實際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不論是史學上的還是文學上的。
在史學上,它是正史的源頭,它所定下的體例后世雖然沒有完全繼承,但是也沒能夠突破它所制定的框架。漢書削去了世家,改書為志,但是還是遵照史記規定的標準。史記首先立下了正史應該具備的美德,不去美化一個人,也不去丑化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深仇大恨,都是秉筆直書,比如酷吏列傳,記載的就是傷害司馬遷的那群人,但是在描寫的時候,所有人血肉豐滿,這是為后世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在文學上,史記的筆法刻畫人物深刻,寥寥幾筆,就能夠寫出一個人的性格。項羽本紀里面,一句“又不肯竟學”就把項羽沒有耐心的一面寫了出來,巨鹿之戰,司馬遷連用三個“無不”,把楚軍的聲勢描寫的淋漓盡致。后來的水滸傳最明顯的學習了這一點,所以水滸在人物刻畫上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
史記是后來文學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庫,很多的文人懷才不遇就會想起李廣,想起馮唐,當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候,人們不禁想起項羽,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