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
分享童詩,獲贈新書
童詩的“童”
【資料圖】
是兒童、是童心、是童趣
童詩不是平仄講究的律詩
也不是艱深晦澀的朦朧詩
它就是孩子的心、孩子的話
童心就是詩心,兒童天生就是詩人
詩人教師丁云說,童詩是有療愈作用的
童詩給予我們想象與哲思,溫暖與感動
我們可以在童詩里找到出口,安靜下來
多事之冬,我們需要詩歌,咀嚼生活本味。
你和孩子曾經讀過哪些難忘的童詩?
與我們分享一首好嗎?
評論區將遴選5位優質留言伙伴
每人贈送方剛博士新作——童詩集《小孩兒也會有煩惱》一套
(1月2日早9:00,本文評論區置頂公布獲獎名單,敬請關注)
《小王子》中說,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每當讀到這句話時,我都會忍不住感嘆:
是呀,太多大人已經忘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小孩”。
在大人眼里,幾乎所有的孩子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毛病,父母總以為,要去教、去改造他們,去提醒、去預防,特別辛苦。
可孩子的世界又是什么樣兒呢?
借由 《小孩兒也會有煩惱》這本詩集,我們有機會窺見孩子心底的那些秘密。
原來孩子有那么多細小的憂傷和煩惱,他們的小腦袋里“裝”了那么多想法——
他們會責怪“貓頭鷹座鐘”不聽話,等媽媽回家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走快一點;
他們會抱怨爸爸對他們說話像“秋天的風”,把他們吹得東倒西歪;
他們把自己比作“羽毛球”,想藏在草叢中跟螞蟻玩一會兒,卻總被捉回來,接著飛……
看著這一首首小詩,特別動容,它們充盈著愛意和童心,像一封邀請函,邀請大人們快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快來看看我吧!”
只是這一句召喚,就絕對值得爸爸媽媽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讀讀這些小詩。
青少年教育專家方剛博士
寫給孩子的童詩集
01
孩子的那些小情緒、小煩惱
只有被“看見”,才會被安撫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他們渴望被理解和看見,尤其是他們每日生活中那些真實的所思所想,那些小情緒、小煩惱。
你會發現,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和依戀,是 那么具體、簡單又直擊人心。
《如果是袋鼠》
媽媽
我們如果是袋鼠就好了
我就不用去幼兒園了
可以坐在你的衣兜里
每天一起去上班
剛剛離開家去幼兒園上學的孩子,多希望有這樣的魔法,他們正是用這種“幻想實現”的方式,對抗著與媽媽的 分離焦慮。
《能夠發燒就好了》
能夠發燒就好了
不會被催著起床
不用去上學
媽媽輕聲細語
“寶貝兒”叫得我心里酥酥的
爸爸用臉貼我的額頭測體溫
胡子扎得我心里癢癢的
生病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變成最溫柔最體貼最有耐心的樣子,還可以不用被催著起床不用上學,簡直成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可換個角度,孩子想用生病去換一回偷懶,去換爸爸媽媽再溫柔一點,多少又讓人心疼。
一個小孩身體里究竟藏著多少小情緒和小煩惱?
如果他們不說,大人大概永遠都不會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借由這些詩跟他們聊一聊。
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買多貴的玩具,送他去多好的興趣班,而是他們內心的感受總能被“看見”。
“看見”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它意味著我們的某種情緒感受被另一個人接收,我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我們從另一個人身上得到肯定,體驗到愛和自我價值感——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孩子的焦慮、壓力、壞情緒,被爸爸媽媽看見,就會得到釋放和安撫。
02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
什么對他是最好的
那天給兒子收拾書包,我在他書包里翻出一堆紙飛機。我對兒子說:“這些紙飛機扔了吧”,兒子怒氣沖沖搶過書包,“不能扔,一個也不能扔!”
如果不是讀到這首詩,我不知道兒子為什么那么“倔”?
原來那些看起來皺皺巴巴的紙飛機對他那么有意義。
《一張紙》
一張紙有了夢想
才能變成一條小船
駛向遠方
一張紙有了靈魂
才能變成一架飛機
翱翔天空
這些都是折紙孩子的夢想和靈魂呀
孩子一定在那些紙飛機上花了不少心思,在他的眼里紙飛機真的有靈魂!
那些被撿回來的“枯樹枝”“小石子”,大人覺得臟,不好收拾,可它們真的是孩子們的“寶物”。
父母總是一刻不停地焦慮“ 孩子和自己預設中的不一樣”,為了避免這種焦慮,就會各種手段修理孩子。
其實孩子是另外一個獨立的生命,和自己預設中的不一樣,才是常態。
《不是我》
在墻上畫畫的
不是我
把橘子當球扔一屋的
不是我
往同學座位上抹膠水的
不是我
……
好吧
好孩子不說謊
這些都是我做的
但你不可以罵我
如果不做這些
我還是個孩子嗎
更何況,孩子有著完全不同于成人世界的邏輯和視角。
對于普通父母來說,我們不需要成為一個教育家、一個心理學家才能養好孩子, 但我們可以保持一顆謙卑的心,盡量跟孩子在同一時空。
看得到他在折飛機時臉上滿足的表情,看得到他雨天踩水時快樂而急促的呼吸,看得到他惡作劇后被小伙伴指責的羞愧,就夠了。
相信孩子,而不必急急地管教批評,
因為我們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是對他來說最好的,最對的,
童年,該由孩子自己去定義。
03
孩子多希望爸爸媽媽
再有趣一點
跟大人更注重現實相比,孩子的腦袋里天然裝著詩。
他們的世界總是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想象,他們天生知道如何優美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雪人》
我堆了一個小雪人
把它放到冰箱里
我要讓它見識一下
夏天
孩子世界的有趣,往往還能反襯出父母和成人世界的無趣,過于一本正經、假模假式,對于價值和意義的盲目追求。
有的時候,孩子多希望爸爸媽媽能變得有趣一點呀!
《數羊》
睡不著的時候
媽媽讓我數羊
一只羊
兩只羊
三只羊腿
四只羊肉串
五只羊肉串
……
媽媽,我還是吃個夜宵再睡吧
《小孩兒的真相》
小孩兒永遠不累
外面玩的時候
小孩兒永遠不困
做游戲的時候
小孩兒永遠吃不飽
吃零食的時候
小孩兒永遠不哭
媽媽爸爸擁抱的時候
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在《小孩兒也會有煩惱》這本詩集的推薦語中寫道——
“當孩子依偎著爸爸媽媽讀方剛老師 (本書作者)這些詩的時候,也許讀著讀著,他就愿意打開心扉,跟父母聊一聊他的內心想法了。
青少年教育,性與性別專家方剛博士
要是父母們能多聽一聽孩子的話,多陪他們玩一玩,未來就能少一些‘空心病’”。
另一位心理學家賀嶺峰說:“今天的孩子被作業和考試蹂躪,被成人世界苛責和否定,也許有一條路可以通往孩子的內心,那就是共情的瞬間、賦能的時刻、詩意的氛圍。”
暫時放下那些意義,做個有趣,陪孩子讀讀詩的父母吧!
推薦閱讀
04
那些“重要話題”
孩子喜歡這樣表達
詩集的作者方剛老師,是知名兒童教育專家,他理解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微妙心理,能夠以一顆柔軟之心,幫孩子把藏在心里的,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表達出來,讓父母看見孩子的真實感受,看見孩子的情感需求。
同時,他也是一位 青少年性教育專家。
在這個集子里,他將性別教育、身體教育、安全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入詩歌當中,孩子在讀的過程,就潛移默化地接收了性別及自我保護知識。
《紙模型》
糊一個紙城堡
我去拯救里面的王子
誰說公主力量小
粘一組紙戰艦
我出海遠航
誰說水手都是男生
蓋幾幢摩天大樓
我是小小設計師
再架幾座立交橋
我是建筑工程師
還要建最好的學校
我要當校長
且慢
我建了整座城市
我應該是女市長呀
誰說被拯救的一定是“公主”,女生不一定穿裙子,女生也可以當英雄,也可以當市長。
打破性別的刻板印象, 在“小女孩”心里種下一種“有力量”的種子,說不定這顆種子,就能在她心里生根發芽。
《紐扣》
花朵是大地的紐扣
不能隨便采
蘋果是樹的 紐扣
不能隨便摘
星星是天空的紐扣
系好紐扣的天空最璀璨
我衣服上的紐扣是不可冒犯的士兵
除了我
誰都不許解開
關于 性別隱私、 身體界限、 自我保護的常識,永遠不嫌早。
爸爸媽媽拿著“架勢”給孩子講,孩子未必記得清、記得住,還有可能把孩子嚇著。
但通過這一首首小詩,孩子的心被觸動了、吸引了,理解了,他們就愿意在生活中實踐。
父母讀起來不尷尬,孩子接受起來也自然。
就用這本詩集,作為你和孩子開啟睡前聊天的一把鑰匙吧!
推薦閱讀
我要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