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河南新鄭三中的劉老師網課后在家中不幸去世,讓“網課爆破”這個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資料圖】
所謂“網課爆破”,就是有人入侵到網課當中,發送各種各樣的騷擾信息,甚至辱罵師生,擾亂教學秩序。
其中一部分網絡爆破可能是采用黑客手段進入的課堂,但更多的還是網課參與者泄露了網課會議號和密碼。
劉老師在去世前,就遭遇了這樣的“網課爆破”。
而且,在當時媒體的報道中也提到,“是外面的人,通過分享直播碼進來的”。
這些,我都在前兩天的文章里有過介紹。
02
這兩天,很多新聞媒體開始深挖“網課爆破”的內幕,有的記者甚至“臥底”潛入相關的群里,獲得了很多第一手資料。
記者發現,那些網課爆破群的成員大多是未成年人,有的參與者本身就是被爆破課堂所在班級的學生。
至于爆破課堂的原因,有的是出于好玩,有的是追求刺激,有的是為了顯擺,據說有的還可以掙錢。
總之,一幫無知無畏的年輕人,在網上出于各種目的,對正在直播的網課進行攻擊,迫使網課無法正常進行。
03
值得一提的是,網課爆破不是新生事物,至少在兩年前就有,在各地各級學校都有發現。
劉老師所在的學校,乃至劉老師本人的身上,也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
針對這些行為,很多老師都顯得手足無措,報告給學校,也是很被動地采取諸如更換網絡會議號、要求學生實名等方式應對。
這些措施當然是對的。
但說實話,如果存在“內鬼”,很多應對都形同虛設。
你換一個會議地址,人家再分享一遍,馬上攻擊就會進來。
短短的一節課,折騰幾次也就結束了。
面對漸成氣候的“網課爆破”,僅僅靠學校和老師的被動防守,可能效果難如人意。
04
為什么“網課爆破”的實施者那么有恃無恐?
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是他們以為在網上做壞事不會被發現;
二是作為未成年人就算被發現,也不會受到懲罰。
如果做一件壞事能夠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快感和刺激,而且不會被人發現、不會受到懲罰,很多人都可能會躍躍欲試。
一個人失去了約束,很可能會變成魔鬼。
這是人性的弱點。
爆破了許多網課,一直沒出過事,難怪一些人樂此不疲。
換言之,如果我們在“被動防守”時再“主動進攻”,找出那些爆破網課的人,對他們進行懲罰,相信他們就沒有那么猖狂。
報道中就提到了一個事例:
一位老師上網課被入侵后,在班會上表示學校已報警處理,警方已經查到是班里某個同學的IP,如果主動自首,看在未成年人的份上,事情可以到此為止。
結果,班里一位同學站起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劉老師出事后,警方已經介入調查,網上也群情激奮,很多人開始表示“不敢搞”,也說明那些人心中其實也有所畏懼。
很多時候,進攻的“矛”比防守的“盾”更管用,至少,兩種方法要同時用。
05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每一起“網課爆破”的背后,都至少有一個問題少年。
不管他們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去爆破網課,都說明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已經偏離了正常的方向。
及時把隱藏在屏幕和網線背后的入侵者找出來,讓他們知道做壞事一定會被發現,一定會受到懲罰,比讓他們攤上大事了再管,令他們悔恨終身要強得多。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