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一幼兒園開展了“過年五天樂民俗體驗活動”,孩子們掃房子、貼年畫、蒸花饃、備年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圖為“小廚神”們制作完花饃后開心地留影為念。張賀紅 文 陶亮 攝
編者按:我們常說,“把最好的……給孩子”,“……”在每個人的心里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學前周刊以“給孩子最好的……”為主題,邀請園長、老師寫一個發生在幼兒園里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是對“……”的回答,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表示,“……”可能會有很多種表達,它反映了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以及教育理想和追求。
關鍵詞:理解
發現孩子“荒謬背后的合理”
宋穎
孩子是我們心中的天使,他們的純真是世間最美好的禮物;孩子又是一個謎,我們總是很難真正讀懂他們看似荒謬背后的合理。
不到兩歲的驍驍有個最愛的玩具——馬桶刷。他總愛走進衛生間,拿起刷子往馬桶里戳,而且一定要戳到洞底后再抽出刷子。如此反復,每次總要玩上10分鐘。
驍驍有個特別的癖好——塞海洋球。每次來到兒童樂園的海洋球池,他不是玩常規的拋接球、滑滑梯,而是走到球池邊,拿起海洋球往球池邊的縫隙里塞,并且把整個手臂伸到縫隙的最深處,之后又伸手拿起另一個,用同樣的方式塞到縫隙最深處,就這樣重復撿球、塞球。
驍驍有個有趣的愛好——觀察觀光電梯。每次看到觀光電梯,他都目不轉睛地望著觀光電梯載人上下穿梭,一看就是10分鐘,非常專注。之后,還會要求媽媽帶他去坐電梯。進入電梯后,他很興奮地透過玻璃觀察外邊的情景變化,并且要求反復乘坐,不愿意出電梯。
從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我們發現驍驍在感知環境的過程中,有一些行為反復出現。那么如何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這些行為之間有相關性嗎?我們嘗試用皮亞杰的“圖式”理論作為工具進行觀察與解讀。“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圖式理論有這樣的描述:“一種反復出現的行為模式,通過這種行為模式經驗被同化并逐漸獲得協調!”正是這些自發自主并反復出現的行為,順應了兒童某種內在的需求,滿足了他對于周圍世界探究的愿望。
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我們分析驍驍的行為就會發現,原來驍驍是在通過動作的上下變化和馬桶刷與洞底的接觸變化,以及海洋球觸碰球池底部的變化,感知距離,豐富空間知覺。
(作者單位:成都市第三幼兒園)
關鍵詞:時間
這個寶貝多好看
胡思彤
班級科學區最近調整了新內容:“擺一擺,踩一踩。”孩子們可以用鵝卵石、氣泡膜、樹葉、樹枝等材料,在地上鋪出路徑,然后用腳感受不同材質的軟硬度。
這天區域活動結束的音樂響了,孩子們開始輕輕地收拾材料,坐到老師身邊??墒浅匠竭€在專注自己的區域活動,眼睛盯著手里的幾顆小石頭。我走過去輕輕對他說:“辰辰,快點過來,下次再玩啊。”我一邊說,一邊攙著他回來,把他手里緊緊攥著的兩顆小石頭拿了下來。而辰辰明顯還沉浸在自己的活動中,“不要,不要,那是我的寶貝”,他開始哭鬧起來。
不一會兒,小家伙的情緒穩定了下來,我也打算把石頭送回去,當我不經意看到那兩顆石頭時,心里一驚,哇!好漂亮,小小的,很光滑,上面還有一些像線條一樣的圖案。難道這孩子一直在找自己喜歡的石頭?我打算再次觀察。
第二天,辰辰果然又來玩了,他沒有用鵝卵石來鋪路,而是不停翻找,把自己喜歡的鵝卵石堆起來。結束的音樂響了,我沒有打斷辰辰,一直陪著他。
“老師你看,這個寶貝多好看。”辰辰捏著一個有點紅的石頭伸到我面前。
“哪里漂亮呀?”
“有好多漂亮的線呢,就像雨花石一樣,送給你了”,辰辰一邊說,一邊忽閃著大眼睛笑瞇瞇地看著我。
接到寶貝的那一刻,心里一絲溫暖劃過。孩子,對不起,昨天我不應該打斷你的活動。在今天這段你的專屬時間里,你改變了區域的玩法,我看到了你的專注、你的善良、你的與眾不同。
小班剛入園不久的孩子,對幼兒園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雖然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有大概的時間節點,但它應該是靈活的、彈性的。有些孩子會有自己的獨特愛好,我們老師應該靈活調整時間支持他們進一步發展,相信在這充足的時間里,孩子們也會像那些“寶貝”一樣,閃閃發亮。
(作者單位:南京市太平巷幼兒園)
關鍵詞:游戲
月亮掉進池塘里
曹雪梅 薛飛
剛上小班的孩子們進餐習慣還沒有養成,經常會出現挑食、不愛吃飯的情況。為了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幼兒園每天的早餐里都有一個雞蛋,但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不愛吃雞蛋黃,覺得太干,難以下咽。我們努力嘗試多種策略,如榜樣示范、允許吃一半、介紹雞蛋的營養等方法,但效果都不明顯。
突然有一天,《猴子撈月》的故事給了我們啟發。那天,我對孩子們說:“明天早晨小朋友們早點兒來,老師帶你們像小猴子一樣撈月亮。”孩子們很興奮,紛紛跳起腳問:“老師,老師,怎么撈月亮呀?帶盆嗎?”“噓!這是個秘密,等明天你們來了就知道了。”聽到這里,孩子們像得知一個驚天秘密一樣,相互討論猜測著明天的游戲,開心極了。
第二天,孩子們都早早地來到幼兒園,一見到班上老師就問什么時候撈月亮。我把早飯取來后,拿著雞蛋問孩子們:“你們知道雞蛋里有什么嗎?”“有雞蛋清和雞蛋黃。”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對,雞蛋里有蛋清和蛋黃,但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變個魔術,把雞蛋變成白云和月亮,你們相信嗎?”“白云和月亮?”孩子們面面相覷,有點兒不明白地看著我。“好,現在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變魔術。”我一邊帶著孩子們剝蛋皮,一邊生動地說:“咱們一起變、變、變!”隨著雞蛋被掰成兩半,蛋黃掉進粥碗時,我充滿童趣地說:“撲通,月亮掉進池塘里,小猴子們快把月亮撈進大盆里。”
我走到班里最不愛吃雞蛋的壯壯身邊,把蛋黃擠進他的粥碗里,用勺子舀起半個蛋黃,放進他的嘴里,摸摸他的肚子說:“哇,你剛吃的這塊月亮是媽媽的月亮,快把你的月亮撈出來放進大盆里。”說著就把另外一塊蛋黃放進他嘴里,就這樣,壯壯很快就把蛋黃吃完了。孩子們紛紛效仿,都玩起了猴子撈月亮。
幼兒充滿好奇心,喜歡模仿,喜歡游戲。我們用游戲的方式,借助他們熟悉的故事把吃雞蛋這件難事變得不難,這種愉快的游戲體驗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