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129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資料圖】
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三大舉措。其中老字號指的是傳統老牌產業,原字號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業,而新字號主要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和未來產業。
在新時代里,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統籌兼顧,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通過三個“字號”的有機結合、相互轉化,可以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第一句“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是優化產業結構的三大舉措”,列舉三種“字號”的優化舉措:對傳統產業不能固步自封,而應改造升級;而對于原材料行業,則要深度開發;對新生行業則應該要培育壯大。三種“字號”的優化側重點不同,但都根據產業自身的特點而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
第二句是對三種“字號”內涵的詳細解說,三個“字號”各自指向的產業范疇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范疇呼應了上一句中的優化措施,在探討三者關系時必須準確理解三種“字號”的產業內涵。
第三句“在新時代里,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統籌兼顧,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這句話提示考生,新時代的發展背景是產業必須優化發展的前提,而三種字號的發展路徑不同,可以統籌兼顧,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現實背景有所側重,也就是說,產業優化發展,必須要尊重現實,不能隨心所欲。第四句“通過三個“字號”的有機結合,相互轉化,可以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這句話是對三種字號的關系闡述。互種“字號”并非彼此獨立,而是可以有機結合,互相轉化,比如“新字號”可以變成“老字號”,“原完號,也可以變成“新字號”等等,學生在分析不同的優化措施時,應該注意到三種“字號”是可以打通議論的,要嘗試建立起三種“字號”發展轉型的內在聯系,文章的思想內容才會更加深入。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40余年來,國產數據庫發展始終堅持自主原創的技術路線,經歷了起步、追趕和并跑三個階段。起步階段,通過創辦數據庫研究所,專門研究如何把關于數據庫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國家急需的數據庫產品;追趕階段,國產數據庫和國內企業通力合作,不斷迭代優化自己的產品;并跑階段,數據庫面向未來,結合新技術進行數據庫創新,取得一系列的技術突破。
以上材料中,國家數據庫的發展經歷了積累轉化、迭代優化、創新突破三個階段,這個過程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1.命題意圖
本題是依據高考“立德樹人”的要求,結合科技創新的時代熱點,富有時代意義的材料作文題,具有鮮明價值觀導向。命題依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創設真實具體的情境任務,把寫作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把任務指令和生活現實相結合,考查考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防套作和防宿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命題立意高遠又貼近考生的實際,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體現了素養考查與思想教育的高度統一。
2.材料解讀
材料出自《中國方案:中國數據庫追夢之路》,概括了中國數據庫建設發展的三個階段:積累轉化、迭代優化、創新突破。首先,這則材料主題為科技創新,符合國家大政方針,也符合青年學生的認知,也是青年學生未來要承擔的使命,學生對此相對熟悉,有話可說。其次,這一材料中數據庫建設發展的三個階段具有普遍性,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便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系和拓展。第三,數據庫建設發展的三個階段之間具有一定的辯證關系,益于學生展開辯證思考,命題落點明確,利于考生審題立意,并為之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寫作空間。審題時,學生應該準確理解三個階段的內涵及關系,并以此為觸發點,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拓展,聯系到生活中更廣泛的領域中,概括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認知,提煉恰當的觀點。積累轉化,就是一個學習內化的過程,迭代優化就是不斷提升進步的過程,創新突破就是在積累和進步基礎之上的成果。如果說積累轉化、迭代優化是量的積累,那么創新突破就是質的飛躍,而積累轉化又是迭代優化和創新突破的基石。任何發展都必須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4.立意示例
走好“三步”,圓夢人生
以積累優化為基,為創新賦能
積累為本,優化為徑,走向創新
循序漸進求發展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今年三月,王安憶、余華對談活動在上海舉辦。在談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寫作者提出新挑戰這個話題時,余華認為,ChatGPT只能寫出看似完美但本質還是平庸的小說,而事實上,文學作品的優點和缺點是并存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世間一切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要求圍繞“優點與缺點”展開思考的思辨型作文題。作文題由材料、提示語和要求三部分組成。
材料共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材料背景,來源于今年三月王安憶和余華在上海華東師大的對談活動。第二句話前半部分,是具體話題的引子,在二者的談話中提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寫作者提出新挑戰的話題,余華認為作為人工智能,ChatGPT或許可以利用算法把小說寫得很完美,但又可能因為過于完美而失去個性,變得平庸;后半部分指出“文學作品的優點和缺點是并存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并引申出“世間一切大抵如此”,本文題的核心概念應是“缺點”與“優點”,重點寫“缺點”與“優點”的辯證關系。關于“缺點”與“優點”的例子,歷史和現實中比比皆是,如斷臂維納斯,斷臂是其缺點,但斷臂又給人想象的空間,缺點轉化為優點;再如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家庭生活的優渥,是人成長的優勢,而人過于沉浸其中,喪失進取之心,優勢又轉變為劣勢等等。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優點”解釋為“好處,長處”,“缺點”解釋為“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在《詞典》中,特別注明“優點”與“缺點”相對,由此可見二者之間的關聯性與思辨性。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優點和缺點并存,“偉大的文學作品也不例外”的說法強調普遍性。材料末尾,“世間一切也大抵如此”則將“優點”與“缺點”并存這一特質演繹至更寬廣的領域,旨在引導考生在寫作時,不應只注重寫文學作品中的“優點”與“缺點”,更應在廣闊的領域認識并揭示出“優點”與“缺點”的辯證關系。
寫作任務中的“我們”,再次肯定材料中反映的哲理對多數人具有啟發意義,而“你”則提醒考生在行文時要凸顯自己的身份意識,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不能僅僅是證明材料,簡單演繹文題。
寫作要求中強調“自選角度,確定立意”。這意味著寫作的角度和立意并不是唯一的,考生在行文時可以自選角度,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才能寫得深入透徹。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翻開我們手中的《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A版)》必修第一冊,第四章《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篇章,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導入了相關數學問題。看似簡單的“良渚古城遺址”設計,其背后更是費了一番功夫。
教材編輯人員查閱了“良渚古城十瑤山遺址十11條水壩”的草莖檢測、樹輪校正數據等考古資料,仍然無法確定題目中的“起始判定年”如何修改,于是求教了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的相關工作人員之后,又專門向考古學者詳細地討教了碳一14的起算年、樹輪校正的意義、半衰期的慣用數值等學術問題,共同討論并確定了題目的表述方式,使之更符合考古學的實際操作……
以上材料,對于我們有何啟示意義,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記敘性材料作文題。
教材編輯人員為了讓題目表述科學嚴謹,先后做了大量工作,查閱資料、求教相關工作人員和專家,最好才確定了題目的表述方式。教材編輯人員的表現有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對待知識科學嚴謹、求真務實的態度。“良渚古城遺址”只是起到導入相關數學問題的作用,而“起始判定年”更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但是為了能夠準確表述,符合考古學的實際操作,編輯人員為了這個小小知識“大費周章”,這背后是對知識的敬畏,體現的是面對科學的嚴謹和求真態度。
其次,著眼于他們的身份,我們又可看出他們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基礎,教材的質量關乎我們整個教育系統,關乎人才培養的大局。編輯人員就連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如此嚴謹,背后正體現了他們的嚴謹負責的精神品質。
對于這則材料,還可以有其他解讀,考生只要能從編輯人員的做法中得到正向的啟發即可。
題目要求我們談啟示意義,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挖掘事件背后的精神品質,還應該從中得到啟迪,著眼于青年身份,思考我們應當學習什么,如何學習,有何意義。寫作時要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提煉精神品質,還可以發散思維,將這種精神品質擴大化,思考還有哪些領域、哪些人身上也具備這樣的品質,青年錘煉這樣的品質對于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有哪些意義等。
參考立意:
1.治學當嚴謹,做事務求實。
2.職責所在,精益求精。
3.嚴謹敬業,未來可期。
5、閱讀下列材料,請按要求寫一篇文章。
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副秘書長萊斯利·洛伯女士提出:讀、寫和算是所有教育體系的三大基本支柱。現在,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三個:同理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三項技能的學習原本通常是在學校以外,但如今人工智能(AI)已然成為我們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將它們納入學校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在非洲做教育考察時強調:在促進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創造力和讓教師掙脫繁瑣的教學任務等方面,新技術和人工智能大有可為。但我們不能將其視為無所不能的工具。數字技術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不平等的風險,二是學習風險。
學校要舉行“數字技術與教育”的主題班會,請你結合材料內容,聯系學習與生活實際,寫一篇發言稿,體現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明確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本次試題,從教育領域,思考了人工智能(AI)對當代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教育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的問題。比如,從教學方向轉變的角度而言,我們應該從讀、寫、算這三項基本知識與能力增加適應新時代變化的同理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等,從而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個性化發展。之所以要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如今AI革命讓我們講一步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當獲取知識變得更容易,利用人工智能高級工具可以很大程度上將人從簡單的重復性中工作中解放出來,人超越機器的更高層次的價值究竟在哪里?哪些方面的工作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面對正在洶洶襲來的人工智能浪潮,人應該怎樣擺正自己的價值坐標?或許唯有培養具備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人,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此外,材料最后一句中關于數字技術問題的思考,也啟發我們要在利用人工智能,追求速度的同時,也適當給予一些“溫度”,不要讓科技與經濟發展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阻礙,也不要讓不善用AI產生的一些問題影響我們的健康成長。
寫作時,首先思考在數字技術時代我們為什么要促進教育改革: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之外,同理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是人與機器的重要差異,是人作為能思考的個體的可貴品質。我們應該以AI革命為契機,自覺培養創造力、批判性等思維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創造知識的能力,讓智慧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對此可以適當思考原因,指出:雖然人工智能能夠為我們提供“近乎完美”的解答,但是人工智能本質上只是客觀機器數據的集合,沒有生命,缺乏情感,也無法真正理解我們的問題。憑借人工智能的答案,我們僅僅得到的是表面的解決方案,卻很少能夠讓我們達到深入思考和理解問題的狀態。只有當我們自身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同時在機器不能替代的人文智慧方面,展現我們的真正價值。這其中包括深入探究和分析問題,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在此基礎上,考生也可以結合材料最后提出的問題,思考面對社會生活中因科技發展帶來的的教育不公平、消極躺平現象該如何處理,以保持對現實弊病的敏銳直覺,提高對問題的關注熱情,積極探索解決之道,促進社會矛盾的解決。寫作時注意發言稿的格式要求。
參考立意:
1.數字技術應促進教育生態變革。
2.讓數字技術促進而非阻礙教育公平。
3.通過教育讓人擁有運用AI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