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100
(資料圖)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一葉知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以上名句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又體現了古人很強的辯證思維能力,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啟迪。請結合上述材料,圍繞“如何看待事物”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第一段的意思是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這里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也就是后半句所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一方面告訴我們要辯證看待事物,不可偏頗,另一方面也是說明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材料第二段的意思是飛鳥被射盡,弓就不被需要了,因此被藏了起來;兔子死了,用來打獵的獵狗就會被殺了吃;敵國被攻破的之后,出謀的臣子就被殺了(不再需要,位高權重,怕篡位)。這都說明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只顧當下,而不考慮長遠的情況與可能的變故。
材料第三段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一個受損害,其他都受損害;一個繁榮,其他都繁榮,比喻在一個有聯系的整體的各個環節,勝敗榮辱的結果是一樣的;如果缺乏對事物發展趨勢和結果的預見,近期就會遇到困難和問題。這三者都啟示我們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從整體和長遠分角度看問題,根據事物的原因預見事物發展的結果。
對此,可以總結出材料對我們如何認識事物的啟示是要用全面的、發展的、長遠的視角和態度去看待事物。對此,可以考慮采用并列對比式的結構,論述片面與全面、短視與遠慮等看待問題各自會有怎樣的結果,然后以此得出怎樣看待問題才是正確的結論。也可以從個體本身的發展、個體與全面的角度逐層深入,談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看待自我、看待自己與他人。
立意:
1.看待事物應高瞻遠矚,居安思危。
2.全面看待事物,避免以偏概全。
3.立足當下,活在未來。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是一條質樸哲理;“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是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有人說一“實”當先可以勝過百“巧”;也有人說,實干加巧干,事半能功倍;還有人說,蠻干者也有實干精神。生活中,一些人腳踏實地選擇實干,最終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些人左顧右盼尋找捷徑,反而兜兜轉轉、屢嘗敗績,一些人莽莽撞撞一味蠻干,往往禍國殃民、貽害無窮。
作為當代青年,以上材料給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成一篇文章。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所給材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引出論述話題——實干、巧干和蠻干;第二層用“有人說”“也有人說”“還有人說”揭示了“實干、巧干、蠻干”間的關系;第三層概述生活中的現象,重在闡明“實干、巧干、蠻干”有不同的結果,引導考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三者間的關系。材料中“實干”是做事的態度,包含了誠實即不投機取巧和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內涵;“巧干”講的是做事要講究方法,即要學會使巧勁、用巧力,巧妙行事,靈巧變通;“蠻干”指不顧客觀規律或實際情況去硬干。考生可以扣住材料中的一個關鍵詞,如“實干”,考生可以由此聯想更多的生活中“實干”成功的事例,思考他們如何“實干”;也可以扣住材料中兩個關鍵詞或者三個關鍵詞,如結合當下抗疫現實,思考如何“巧干”而不“蠻干”,還可以把“實干”與“巧干”結合起來,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講究方法,提高效率,輕松獲勝。
寫作要求部分明確了寫作者的身份“當代青年”,寫作中要有時代意識,有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意識。
行文構思上,可以開頭引用材料,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如“以實干問道,以巧干審事”;接著闡釋概念內涵,從怎么辦的維度提出兩個分論點:“求學問道,唯有以實干成遠”“審事明行,唯有以巧干取勝”,可以列舉事例,也可以引用名言;然后聯系當下,明確當代青年的身份,體現有我之境,最后發出呼吁。
立意:
1.單向立意:實干興邦,空談誤國;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靠實干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事半功倍,巧干為上;遵循規律,杜絕蠻干。
2.雙向立意:實干加巧干, 堅持持久戰;實干不蠻干,果斷不決斷;巧干帶來繁榮,蠻干招來禍端。
3.三元立意:實干、巧干不蠻干;實干加巧干,勝過蠻力干;蠻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實干;蠻干不如巧干,偽巧不如拙誠。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學,鼓勵人們奮發圖強、勇于進取、敢于擔當,這可以概括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學,鼓勵人們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可以概括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為”的智慧,鼓勵人們依道而行,順應規律,這可以概括為“想得開”。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筑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對我們讀書治學、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會、治國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題目本身審題難度不大,“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三個關鍵詞很容易被考生抓住。但是,考生在立意時,要特別注意材料第一段對“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三個概念的解讀,“拿得起”指的是“奮發圖強、勇于進取、敢于擔當”;“放得下”指的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想得開”指的是“依道而行,順應規律”。材料第二段提示我們“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三者“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筑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因此,學生寫作時要圍繞著三者之間“互為補充”的關系來寫作。
提示語“以上材料對我們讀書治學、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會、治國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提示考生,不能只局限于材料本身大談特談“中華傳統文化之魂”,還應想到“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對個人成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大同等多層面、多領域的啟示意義,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寫作思路。
【參考立意】
①人生,當有“拿得起”的擔當、“放得下”的豁達、“想得開”的智慧。
②順勢而為,中國彰顯大國擔當。
③進取無路之時,要“想得開”“放得下”。
④“有為”“不為”與“不妄為”。
⑤“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最穩固的三角形。
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豐子愷先生在《我與弘一法師》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以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信仰格局。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這是一道三元概念的作文題。首先我們要詮釋清楚“物質”“精神”“靈魂”的概念,再厘清三者的關系。
追求物質,活得入世,這是人生的第一層樓。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說,糧倉充足了,才能知曉禮儀;衣食富足了,才會在意榮辱。人生不易,不是每個人都出生在終點線,不是每個人生來都無需擔心柴米油鹽。合法而合理的追求物質生活,讓自己活得體面一點,這不是什么錯,而是人之常情。適度地、合理地追求物質財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可以讓我們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何樂而不為?但人千萬不能利欲熏心、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否則的話,不但自己將飽嘗苦果,也終將被世人唾棄。追求精神,活得出世,這是人生的第二層樓。有句話說,心靈渴望思想,就像沙漠渴望水一樣。入活一世,如果天天汲汲于功名利祿,奔波于蠅營狗茍,總難免感到空虛和失落。
相反,如果我們能擁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就能活得更加輕松自在。莊子就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他看來,人生的境界越高,就越應該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享受。既然如此,何不把物質的追求變得簡單點,多一點精神的豐盈呢?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即便只是一簞食、一瓢飲,只要自得其樂,也未嘗不是幸福的人生。
追求格局,心懷蒼生,活得濟世,這是人生的第三層樓。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追求物質富足和精神充盈的道路上,總還有一些人,做著犧牲“小我”、
完成“大我”的選擇。有句話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負重前行。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傻瓜”,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大行其道的今天,還是有那樣的一些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默默像蠟燭一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照亮別人。這種大愛精神和悲憫情懷,足以讓我們深深震顫、備受感染。
引導語“以上材料對我們基看啟示將家D點明了寫作要求,在讀慢材料肉涵的基礎上,以三層境界為主題,寫出“啟示意義。”
【參考立意】
“物質”是基礎,“精神之是“物質”的升華,“靈魂”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它們呈遞進的關系,在滿足前一層次的情況下,盡量追求更高的境界;反過來,后一層次也對前一層次有影響,其間有思辨性,“物質”“精神”“靈魂”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還會變化發展。
5、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代中國青年不乏堪當大任者。設計師、潛航員葉聰讓大國重器“蛟龍號”落地;嫦娥團隊中90后年輕人,同先輩合作將“玉兔號”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一群青年,成功在軌搶救“龍江二號”,并拍下被世界稱贊的“最棒的地月合照”……這些青年走在時代前列,完美詮釋了什么是"振興國家,不負韶華"。可當代青年并不全然如此。有些人以"躺平""摸魚"“劃水”等為人生標簽,佛系度日。近來,更有青年網紅宣稱自己的人生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如此排序,國家不見蹤影,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上述當代中國青年的兩極分化現象,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請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見解。
要求: 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我們青年人應當胸懷祖國,志存高遠,奮發圖強,應該像魯迅先生所說:“擺脫冷氣,只顧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的話,有一份熱發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們應該拋開塵俗浮華,勇敢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敢于在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當然,實現人生夢想并非一蹴而就,青年人必須具有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品質,必須具有腳踏實地、一切從零開始的勇氣,必須具有把個人奮斗與民族復興偉業相結合的意識。只有在民族復興藍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奮斗方向,堅韌不拔,踔厲前行,青年人才能讓夢想之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