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6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來源:青青隨筆 ????
導言
(相關資料圖)
如何將學校的“短板”,
變成學校特色的發展“長板”?
如何以文化創造力,
撬動一場鄉村學校的全新變革?
這所學?;蛟S會給你新的靈感。
?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唐代詩人著有詩鬼之稱李賀的這首《馬詩》通過詠馬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和遠大抱負,詩中展現出燕山下一派寧靜曠遠的場景。北京十一九渡河小學就坐落在懷柔的燕山下,因一條蜿蜒流淌的九渡河而得名,今天廣袤而婀娜的燕山,滋養著世代依山傍水而居人們的平凡。2020年元月19日,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加入北京十一聯盟,校長是由北京十一一分校派出的于海龍校長擔任。
只身一人從海淀到距離京城中心九十分鐘車程的懷柔,于海龍帶著北京十一的辦學文化而至。按照當年希貴校長的要求,“不能改變鄉村辦學的定位,不能淘汰任何一名教師,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三個不能動”,這位敦厚而有韌性的校長開始了以文化創造力撬動一場鄉村學校的變革魔法。
第一次騰訊會議
正是疫情最關切的時候,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交流悄悄切入了,電話一個一個接通,一所有著二十幾位教師和不足兩百名學生的農村小學校中,開始感受到變革的氣息。個別溝通后,開始了第一次騰訊會議,見面、寒暄后,很快就切入問題和痛點的尋找。
鄉村學校資源的匱乏,似乎一切劣勢背后看不到什么希望。當SWOT分析一點一點梳理出“我們有什么”的時候,老師們才發現,原來一所鄉村學校背靠的大山,門前流過的河,山里的板栗果,還有家家都吃的漿水豆腐,就連司空見慣的麻梨疙瘩都是不可多得的“寶”。
當一位教師說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們考個好成績能夠走出去的時候,海龍校長認識到壓抑的希望和認知的天花板,同職業倦怠糾纏在一起的跌落,重塑師生信心和希望的彌足珍貴。騰訊會議的線上研討就從文化價值的認同開始?!叭松袨?,眼里有光,胸中有志,腳下有根”的辦學目標文化,就是這樣在每個人心里一節一節升起的。
招募“鄉村合伙人”
“限制激發創新”的核心理念,是組織給限制條件太多的辦學創新作出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因為許多“不可能”,卻給了“可能”向下探尋的深度。組織中的人開始研究有哪些條件限制?這些條件究竟是劣勢嗎?換個方向尋找在九渡河的鄉土上究竟有什么?竭盡全力幫助教師我們能夠做什么?竭盡全力尋找課程資源能夠怎么做?就地取材的低成本尋找資源的思路一旦打開,就像洪水一樣勢不可擋。
因為缺乏專業學科教師,想在這里開設豐富多樣可選擇課程幾乎是天方夜譚?!坝袟l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有“竭盡全力”的精神態度做底,學校發布了招募“鄉村合伙人”的第一張海報,隨即就接到了各種各樣的報名電話,近百位合伙人的加入,開設課程數量達到三十多種之多。
課程真的可以帶動產業發展
在整個九渡河現存的鄉村產業進行調研后,發現鄉村并不缺資源,鄉村教育合伙人們缺的是振興鄉村的方式和思路。學校帶著孩子們在九渡河附近的調研,像漣漪一樣激起了村民們對鄉村資源的反觀認知,大山、野花、莊稼、板栗,還有山里各種奇異的樹木都成了孩子們的學習資源等待再開發。
民宿是這座山里的幾乎家家都做的產業,可是卻因為沒有臨近村子開發的早而門可羅雀。尋找民宿為何生意清單的原因,發現很多村民不會使用線上接單業務,甚至沒有開辟這樣業務功能,于是學校就開始了民宿線上訂單的課程。這樣的課程研發激起了民宿經營者的興趣,孩子們都學會的功能使用,家長們躍躍欲試,在孩子的鼓勵下走進學校學習。越聚焦真實的問題和情景,越激發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學習向實際解決問題的拓展,也解決了實際發展問題,第一張線上訂單到達鄉村,漸漸的訂單多了起來。
肖桂江就是這些村民當中收益,并帶領大伙收益的一名代表。在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常年在外,家里老人孩子都難以照顧,看到家鄉的變化,果斷回到家鄉經營民宿,實現了兩全其美且安居樂業。麻梨疙瘩木工坊的課程開始,設計、雕刻、拋光誕生一件件藝術品。不僅小體積木頭可以做成藝術品,大體積的更是可以變幻無窮,韓師傅是一位木工師傅,手藝活很了不起,如今就被聘任在學校工作,負責幫助課程設計實現作品加工。村民楊坤生的“楊氏漿水豆腐”進入學校田園課程的同時,也打開了市場銷路。
有第一張海報,就相繼有了第二張海報。為了讓九渡河小學成為真正的學園,抓住合伙人的鄉村發展痛點,邀請清華大學農業研究專家進入學校,養殖、種植、燈籠制作……成立課程一個個課程項目組展開研究,在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調查、研討和梳理中,確定了戶外種植、動物親近、創造工坊等模塊課程,形成了學校、村民、政府三方共治的聯盟振興鄉村發展的課程體系。“課程真的可以帶動產業發展”,關鍵還是年輕勞動力和未來勞動力留在家鄉的好辦法,這個觀察角度,九渡河小學每年學生人數上漲回流和村民回遷是最有力的證據。
基于真實性任務的超學科學習
“雙減”讓學習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學習,為小香豬加固護欄是一個超學科的真實性學習任務。學生觀察到小香豬護欄過寬,基于這樣一個現實情景,怎樣引導學生認識和建構進行深度學習。北師大版數學中的測量單元,引入學習任務的解決當中。第一次測量開始,學生用本子、鉛筆、小手挨著測量,從發現測量單位的不同,認識到長度單位必要性后,開始了第二次測量。
課上課下作業聯動的設計,幫助學生把學習向下延展。自制米尺的任務融合了勞動、美術、數學學科學習,也用自制米尺進行了圍欄的第二次測量。學生使用自己制作的米尺測量伙伴腰圍和黑板,設計融合多學科知識的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度研究性學習。
基于問題、基于標準、基于學生,爬樹課程的產生就是老師們發現學校圍墻邊上的三顆枝干粗壯的老師,在下面鋪上厚厚的沙子,樹干上打上專業的繩結,購置學生爬樹時候專業的護腕和護膝,再有教師坐高防護。手腳并用的運動加上自身的重力,對于上肢力量的薄弱是很有效的補充,也開發了大腦智力。
在九渡河小學學生去雞窩里撿雞蛋是一件普通的事兒,但是兩枚大小不同的雞蛋卻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大一些的會不會是雙黃蛋?雙環蛋能孵出兩只小雞嗎?市場上為什么會有綠色的有機雞蛋?綠色的雞蛋如何產生?“問題森林”機制讓“兩枚雞蛋引發的思考”而產生的層層問題流轉起來,被正視的問題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
“竭盡全力的幫助學生”的價值文化,促使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在專家進入課堂的數據收集研究中,老師們告訴孩子,數據越集中一致,就會越接近真像?;谡鎸嵭匀蝿盏某瑢W科學習再次證明,學習越聚焦真實問題,學習就會越具備內驅動力。在九渡河小學,尋找這樣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一點也不困難,因為太多的“不具備”,太多的“問題研究”,就有了太多的“夢想”。
穿越現實去看未來
我們今天一走進校園,一直跟在人身后的小鹿很有靈性,亦步亦趨還不是低頭等候撫摸。養殖小屋里蜷縮在一團毛絨絨里的靈性眼睛,資源讓學習走進生活,讓生活與學習融為一體。推開后院大門一眼望過去的種植園區,可以實現遮光遮雨的開闊的室外教室,如此這般“豪放”的學習社區,還有什么這里“不可能”。“可能性”創造的“確定性”,在充滿夢想的童年,帶著憧憬穿越現實去看未來。
與三年前相比,如今的九渡河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變革魔法的典型案例,從無到有的變由北京十一學校文化創造力而生發。因為限制所以帶來的創新無限激發,是九渡河人竭盡全力所為的結果。因為竭盡全力幫助學生,而收獲了職業幸福感的教師,共同完成了一場變革歷程中魔法般的自救。
轉型前的學?!巴袋c”,如今反而變成了教師口中的“傲點”。研討、思考、分享,許多不擅長表達的老師,都被“逼迫”著站在舞臺中央講述自己的課程故事。用一位教師的話說,當時覺得挺不容易的,如今回頭一看自己原來也挺了不起的。
學校研發課程的組織生態,如今隨著教學方式變革的推進成就了學校的樣態。九渡河小學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既像個動物園,又像個游樂園,在大山之中如一枚明珠一般燦爛,燦爛了師生關系,也燦爛了鄉村未來的夢。
變革讓轉型前學校的“短板”,轉型后變成了學校特色的發展“長板”。誰敢說,農村學校就沒有優勢,“你有我無”同樣對應“你無我有”,拿出自己的比較優勢,向下深挖一公里的距離,就能夠看到奇跡。困難從來就不是真的存在,因為創造力懦弱而產生的“障眼法”,會因人的內驅動力系統撥云見日。
“生長”是在這所學校最清晰的感受,組織變革帶來的人的轉變成長,從管理到服務的轉型引發能量核變,聚焦學生成長的課程為孩子創造了無限可能性。學生素養在生長,教師智慧在生長,學校模樣在生長,就連九渡河人的話語體系都在生長。文化創造力,為一所鄉村學校的變革施予了生長的魔法。
2023年3月24日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樣煉成的?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