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如今,電子產品依賴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世界各國的父母都在摸索之中。瑞典首席心理健康專家Anders Hansen,結合腦科學、進化學、心理學給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他認為,想要避免孩子興奮劑成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負”。當內心平穩滿足,獲取興奮和快樂的動力自然會減退。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藍橡樹出國留學(ID:GoGlobalx)
文丨芒來小姐 編丨Jennifer
(資料圖片)
電子產品依賴是世界性難題。
瑞典,98%的7歲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機;英國,孩子每天花6小時玩手機電腦;美國,孩子每天花在科技產品上的時間高達9小時……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專家Anders Hansen在新書 《手機大腦》里寫道:雖然手機在兒童群體中已經普及,但絕大多數孩子都沉迷游戲娛樂, 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夠善用手機。
什么叫善用手機?如何使用電子產品,才能夠放大電子產品的好處,而不是被電子產品奴役?
Anders Hansen將 腦科學、進化學、心理學和自身研究結果結合起來,在《手機大腦》里做出了嚴謹的解答。
Anders Hansen認為,電子產品對孩子產生影響是好是壞,由三方面因素決定: 多巴胺、用腦習慣和鏡像神經元。
手機帶給孩子的,
不只是成癮
為什么人們會手機成癮?原因是它用源源不斷的新鮮內容,激活人類大腦中的獎賞機制,讓人不斷分泌多巴胺,不斷感受快樂。
這被稱為手機的 “興奮劑效應”——饑腸轆轆的原始人看到樹上的果實,會興奮得分泌出多巴胺;無聊焦慮的現代人看到網上的消息,也會分泌出同樣的東西。
興奮劑效應在 10-20歲的青少年身上尤其明顯。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多巴胺分泌旺盛,十幾歲的孩子看手機,就像饑餓的原始人看到果實一樣,容易沉迷其中獲取更多滿足感。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青少年離了手機就悶悶不樂,甚至性情大變。他們被虛擬世界激活的多巴胺遠超現實。
什么樣的孩子能夠抵抗興奮劑效應呢?
研究者針對7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 A型人格(好勝心強,自尊心低,壓力感大)對人容易對手機上癮, B型人格(溫和佛系,不急不緩,壓力感低)的人不會和手機難舍難分。
B型人格有兩個特質: 社交不活躍,上進心較低。或許因為這樣,他們能做到忽略手機里的聊天信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不太關注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如果采訪B型人格的孩子“你為什么不愛玩手機”,他們多半會給出這類答案:“玩多了也沒什么意思”、“爸媽不讓我玩”、“我的朋友都不怎么玩”……
相比容易給自己壓力的A型人格孩子,B型人格孩子沒那么大壓力。不會因為考試考差沮喪萬分,也不會為了融入群體必須跟大家玩一樣的游戲。
也就是說,B型人格對興奮和快樂的需求沒有那么強烈。 他們同樣喜歡追求快樂,但內心沒有那么“饑餓”。
相比起來,壓力很大的A型人格者更容易“餓”,因為他們承受的壓力快到極限了,而甩掉壓力最快的辦法有兩個:賭博,玩手機。
《手機大腦》提到一組調查結果:一些社交平臺上的瀏覽機制,參考了老虎機的賭博機制。當我們思考“有沒有人給我點贊”時,我們其實和思考“下一把肯定能贏”的賭徒有著一樣的心理。
因此,Anders Hansen認為: 想要避免孩子興奮劑成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負”。
要么讓孩子用更原始的方式學習,要么讓孩子精神上“吃飽”,內心平穩滿足后,獲取興奮和快樂的動力自然會減退。
手機讓孩子熱衷于“走捷徑”
手機之所以會對孩子產生壞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被設計成“愛走捷徑”的模式: 為了減少熱量消耗,最高效率地處理問題,人類會本能地在思考上“節能”。
研究者讓一組實驗對象拍下美術館的展品照片,另一組實驗對象用眼睛看。第二天,研究者向兩組人展示展品照片,讓他們找出昨天在美術館看過的作品。
結果顯示,沒有拍照、用眼睛看的實驗對象印象更深、記得更牢。
這個實驗說明:如果大腦認為“反正手機都有照片”“反正網上都查得到資料”“反正老師會把PPT發到云端”……就會開始節能,不那么專注于記憶、學習。
這被稱為 “Google效應”:既然Google上都找得到,那還有必要去記住嗎?答案當然是否。
另一方面,人類“走捷徑”時也會分泌興奮愉快的多巴胺。
遠古時代東張西望的人警惕性更強、存活率更高,多巴胺幫助人類保留了這個有助于生存的習慣。如今人類雖然進化了, “一心多用時會感到愉快”的習慣還是延續了下來。
所以,只要手機在旁邊,孩子就容易放空大腦、三心二意,并且為此感到愉快,這種感覺是很容易讓人沉迷。
基于這點,很多科技廠商試圖傳遞一個誤導信息,來合理化大腦因為手機“走捷徑”:使用手機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更多東西,實現一心多用。
然而,一項針對150名兒童的研究結果發現: 人不可能一心多用。那些所謂“擅長”多線程操作的人,注意力和效率比只做一件事的人更低。
而且, 一旦大腦習慣“走捷徑”,哪怕只是把手機擺在身邊,都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投入學習;或者哪怕努力集中注意力,也記不住太多東西。
Anders Hansen建議:如果你已經形成手機依賴,當你工作學習時,為了避免走神,最好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用紙筆記錄代替手機一鍵操作,看起來效率更低,但能記住的東西其實更多。
而孩子養成這些習慣,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就像喬布斯嚴格限制子女使用科技產品。
既然父母深知手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習慣,就要從根本上限制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 最好每天不超過60分鐘,甚至更低。直到孩子能夠靠自己控制多巴胺、自覺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面對面交流更有幸福感
如今,各種社交App讓我們不用見面也能溝通。然而,這也帶來一個副作用: 增加了青少年的抑郁、焦慮、孤獨傾向。
為什么會這樣呢?
意大利幾位科學家用猴子做實驗,發現猴子伸手拿食物、看到其他猴子做同樣動作時,大腦負責組織身體運動的區域會被激活。
人腦中也有這塊區域,它被稱為“鏡像神經元”,是一種通過模仿他人,來幫助自己學習的腦細胞。
它的作用在于:當我們親眼看到他人做某件事時,鏡像神經元用模仿和記錄他人的動作,來幫助我們感受情緒、獲取經驗。
因此, 當我們和某人面對面交流時,我們同時也在模仿他、學習他、成為他。這也是為什么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表情,他們正處在鏡像神經元旺盛發展的階段。
然而,手機取代了面對面溝通,孩子只能面對一張屏幕或一個音筒說話,這直接導致鏡像神經元越來越不活躍。
一項研究針對40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自從20世紀80年代, 大學生的共情心在不斷減弱,并且越來越喜歡陶醉在自我世界里。
這意味著,雖然孩子能通過手機見到更多人,但同情他人的感受、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卻日漸減弱。
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們在2年內對5000人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長,幸福指數越低,抑郁和焦慮指數越高。那些高P精修過后的照片,很容易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自卑不安。
解決這個問題的直接辦法,就是引導孩子不要依賴手機進行交流。
丹麥幾位研究者組織1000人進行了“一周不用手機”實驗,7天后,實驗對象普遍感到:和他人面對面交流時間增加了,壓力更小,對生活滿意度更高,以前看他人曬照片時產生的嫉妒感也煙消云散。
手機增加了快樂、方便了生活、讓我們和朋友更頻繁聯系,但手機不能取代正常社交。因此,想聯系朋友時,盡量約出來玩;或者放下手機,和父母一起走向戶外,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方式。
如何善用手機,幫助孩子成長?
2013年北京滿分作文《手機論》,文中有一句話:手機者,有善亦有惡,或曰無所謂善惡。以遠慮觀之,以高德馭之,不以其廢正務、遠人情……
簡單來說就是: 手機是好是壞,全看使用者能不能駕馭它。
如同上文的總結,我們有三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駕馭手機: 給孩子“減負”;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鼓勵孩子面對面交流。
此外,《手機大腦》也給了父母一個安全使用手機的小貼士:
下載限時app,嚴格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
每天關機1-2小時,完全擺脫手機;
將手機設置成黑白背景,減少多巴胺分泌;
不將手機帶進教室、床頭,做作業時也把手機放遠點。
孩子終身都將與手機作伴,早年學會如何正確駕馭手機、而不是被手機牽著鼻子走,對他此刻的成長和今后的人生都至關重要。
為此,父母也需要言傳身教,抽時間放下手機,去戶外跑一跑。當你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孩子也會模仿你的做法,抽離虛擬世界,去現實世界中尋找真正滋養自己的養分。
文本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婚姻家庭咨詢師,公眾號“芒來小姐”。 ?????????????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